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寺院文化 > 古今文章
念持
来源:摩崖无语【贰拾】    发布时间:2013-02-22    作者:闲云
  

念持 (清)袁子羽 字在天台山高明寺幽溪

  夏日的午后,一阵凉风,吹过弄堂。在弄堂尽头的水门口旁,一位老太太端坐在竹椅上,厨房里的晚饭已烧好了,只等着家人的归来。白色的布衫已有点洗熟了,发髻一丝不乱盘在头上。手中的那串菩提佛珠,已念了一辈子,都包浆得暗红了,时时都蕴含着老人温润的手泽。柔软的夕阳落在那串佛珠上,温馨而祥和,手指轻轻地捻着每一颗佛珠,嘴唇慢慢地蠕动着,那句念了几十年的“南无阿弥陀佛”还是念得那样地虔诚。这一场景在天台古城的每一条弄堂都能见到。人们称这些老太太为“吃素老太婆”。

  作为佛国仙山的天台山,那些寺院与道观都建于城外的清山绿水间,而在古城内的居民与这些寺院道观都有着紧密的联系。每当寺院的法会,居民们就是香客,她们背着香袋,带着家人到国清寺烧香拜佛,以求家人的安康。他们与僧人一样都相信菩萨,许多人都有另一种身份——居士,那是没有出家的僧人。僧人在寺院中念经礼佛,居士在家中也同样念经礼佛。他们念的是同一本经,拜的也是同一个菩萨。

  旧时古城的大户人家家中大都建有佛堂,佛堂庄严而恬静,家中小孩是不能随意进入的。点一支香,心也静下来了,桌上摆开的是一本经书,《金刚经》或是《妙法莲华经》。诵经的态度是那么的虔诚,虽然经文早已会背,而是十分细心地看着经书。一柱香燃尽,一卷经也诵完,念经随文入观,体解佛陀的智慧。念经能净心,也是一种功德。

  也有许多人家在后天井的墙上建有佛龛,佛龛多由石板建成,观音菩萨的佛像就供奉在中间。溪头原涌江堂民居就有一座佛龛,民居建于民国初期,佛龛的两边刻有一幅对幅:“细柳长春沾法雨,迷津广济渡慈航。”说的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,救苦救难,她手中的杨柳枝和净水瓶就能除秽驱魔,治病救人。佛龛中的观音菩萨面目慈祥,保佑着主人的日日平安。主人平日吃素念经,坚持每天上香,每遇节次,也必烧上几碗素斋,供于菩萨之前。

  其实,像这样的民居,天台还有很多,佛龛大都做工精湛,家家观世音,户户阿弥陀,反应出民间普遍的信仰。深山的寺院与古城的佛堂构成了佛国别树一帜的景观。

  高明寺前幽溪旁的一块山岩上,镌有“念持”二字,高五十厘米,宽一米四十二厘米,为平列,字体端庄,署名袁子羽。念持意为念经持咒,是僧人修持的方法,也是俗家修持的方法。字写得洁净脱俗,是在一种平和的心境下写下的书法。袁子羽为清邑人,与天台文人褚传诰为好友,有《子羽随笔》手稿留世。这位读书人是否相佛,我们不知道,但是敦厚内敛的风格,倒有一点出家人的明净。

  在“念持”左边的另一块山岩上,有一方没有署名的摩崖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这恰好是一句咒语。当我们看到“念持”二字时,或许会情不自禁地念出这句最为熟悉的咒语。

  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当我们漫步于古城的小巷,这句咒语时时会从小巷的某一扇木窗中飘出,顺着念经声,我们会发现,十多位老太婆聚在一起念经,这种活动随处可见。此时,我们突然间明白了天台古城与其它古城的不同之处,它是一座佛国中的古城,有古韵,更有佛香。

 

 
[关闭]
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方式 |
浙ICP备12019939号